Q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焦慮症?
焦慮是動物為了生存長期演化出來的必要情緒,但是當焦慮的程度過頭了、時間過長了、頻率過高了、影響生活的層面過大了,就可能是焦慮症了。
焦慮症其實很常見,甚至很多人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焦慮症不見得在主觀的感覺中讓我們知道自己很焦慮、煩躁或恐慌,更多的焦慮症狀是常常出現在身體症狀中,俗稱:「嘴巴說沒有身體很誠實」其實我們身體真的會很誠實地呈現我們的內在的心理精神狀態,常見的焦慮症的生理症狀有: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喉嚨異物感、肢體發麻或顫抖、頭暈頭痛、胃痛腸躁、頻尿等諸多症狀。這類型的患者常常會頻繁於各科別就醫,經診療吃藥後略有改善但是卻又頻繁復發,這時候大部分醫師都會稱呼為「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很高機率就是焦慮症。
焦慮症其實很常見,甚至很多人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焦慮症不見得在主觀的感覺中讓我們知道自己很焦慮、煩躁或恐慌,更多的焦慮症狀是常常出現在身體症狀中,俗稱:「嘴巴說沒有身體很誠實」其實我們身體真的會很誠實地呈現我們的內在的心理精神狀態,常見的焦慮症的生理症狀有: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喉嚨異物感、肢體發麻或顫抖、頭暈頭痛、胃痛腸躁、頻尿等諸多症狀。這類型的患者常常會頻繁於各科別就醫,經診療吃藥後略有改善但是卻又頻繁復發,這時候大部分醫師都會稱呼為「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很高機率就是焦慮症。
Q
失眠自己會好嗎?
很多短期的失眠自己就會改善,寒暑假或長假導致作息不正常的失眠,也常常在生活回歸常軌後就會逐步自行改善,有些急性壓力事件導致的失眠也可能在壓力事件解除後逐步改善。但是壓力事件解除後失眠症狀卻慢性化的,或是引起失眠的壓力事件可能短期解決不了(職場、婚姻、官司…),就醫治療就是需要認真考慮的方向了。
Q
失眠吃藥會好嗎?
當今天失眠症狀已經影響白天的狀態,進而影響自己的角色功能(職場、學業、照顧孩子或家人等)甚至危及工作或行車安全時,先用藥物改善睡眠狀況,先穩住現實生活功能,再來改善引起失眠的原因。有些因為幾次失眠而引發焦慮睡不著的失眠,因為有藥物幫忙改善睡眠的成功經驗,有時候光是把藥物放床頭就有助眠的效果了。
Q
失眠怎樣算嚴重?
大致上如果一周出現三天以上失眠,且白天出現疲倦、昏沉、煩躁、注意力不佳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工作、學業、人際關係時就可以定義為疾病上的失眠症。影響時間一個月內的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的定義為慢性失眠。
Q
失眠多久要看精神科(身心科)?
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失眠的經驗,如果只是偶爾一兩天失眠,可觀察看看不用急著就醫,大多隔幾天就恢復了。失眠要幾天才需要就醫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還是要看實際失眠的嚴重程度、失眠的型態、影響的程度、潛在的原因等等。民眾可以以「影響程度」來當成衡量自己是否需要就醫的標準,如果多天的失眠已經造成日間腦袋昏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煩躁,影響到自己的角色功能(職場、學業、照顧孩子或家人),這時候就是需要就醫的時候了。
Q
甚麼狀況下需要看精神科(身心科)?
不論您面臨的是情緒、睡眠、注意力、自律神經失調….等諸多症狀,當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有影響到您的角色功能、造成自己的痛苦、或是造成身旁的人的痛苦(汗…),就可以去就醫讓醫師為您判斷是否需藥物治療或是心理諮商的幫忙。
Q
看精神科(身心科)會很丟臉嗎?
很早期的年代確實覺得有精神症狀是很丟臉的,但是隨著時代進步與知識普及,在先進國家看精神科(身心科)是很普通的事情,近十年台灣民眾也相當能接受精神科就診,會主動介紹親友就醫,甚至還會互相分享就醫經驗。我們的心理、精神症狀(情緒、睡眠、注意力等等)都是源自於大腦的問題,跟高血壓、糖尿病、感冒一樣都是身體器官失調的問題,都可以透過正規的醫療專業來了解自己的問題和改善的方法。
能正視自己問題且願意接受治療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一點也不丟臉。
能正視自己問題且願意接受治療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一點也不丟臉。
Q
為了擔心留下任何就醫紀錄,儘量不就醫疾病會自己好嗎?
很多人會過度擔心精神科的就診紀錄會影響自己的升學、就業、保險等,忍受病情持續困擾甚至惡化不敢就醫,長期下來沒有理想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反而導致最後在各方面(求學、就業、人際、感情、家庭)的更廣泛的損害。
Q
我要如何不留健保就醫紀錄紀錄呢?
自費門診的就醫資料不會上傳健保署雲端,但是診所依法仍然會保留就醫資料於診所內部喔。
Q
精神科(身心科)就診紀錄會影響保險嗎?
不一定,您欲投保時會簽署同意由保險公司代為查詢您過去的健保就醫資料,保險公司會由申請到的健保就醫資料來評估您過去的就醫紀錄來決定您是否接受您的保單。
Q
精神科(身心科)就診紀錄會影響就業嗎?
台灣法律規定招聘員工時不得以精神病為理由拒絕,各公司行號也無法透過健保署資料了解面試者的就醫史。
但是極少部分特殊工作,確實有規定不得曾有類思覺失調症、嚴重精神官能症等診斷,如飛行員之類。
撇開如飛行員等極少數行業,大部分的就業,會影響的不是您過去的就醫紀錄,而是面試者當下的精神症狀與就業後面對職場壓力的調適能力,在這些情況下,該就醫的有好好就醫治療,讓自己保持在較好的狀態反而是就業的優勢。
但是極少部分特殊工作,確實有規定不得曾有類思覺失調症、嚴重精神官能症等診斷,如飛行員之類。
撇開如飛行員等極少數行業,大部分的就業,會影響的不是您過去的就醫紀錄,而是面試者當下的精神症狀與就業後面對職場壓力的調適能力,在這些情況下,該就醫的有好好就醫治療,讓自己保持在較好的狀態反而是就業的優勢。
Q
精神科(身心科)就診紀錄會影響升學資格嗎?
不會喔,不論考高中職、大專、研究所,都不會影響喔。真正會影響升學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與精神狀態,失眠的能好好睡覺白天才有好精神、容易緊張的能減低焦慮才能發揮實力、有專注力問題的能專注才不會漏題寫錯答案,讓自己有好的狀態對升學才有幫助喔。
Q
精神科(身心科)就診可以不留紀錄嗎?
不論是自費就診或是健保身分就診,醫師都需要紀錄對於診療有幫助之相關資料,主要協助之後的回診追蹤,了解症狀是否有改善。自費就診之病歷資料完全不會上傳健保署,健保身分就醫的部分資料(診斷與用藥)就必需上傳健保署雲端。
Q
我是否會對藥物產生依賴?
藥物能緩解症狀並修復大腦神經,但真正的解決方法是減少生活壓力。只要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所需藥物的劑量就會逐漸減少,最終可以擺脫對藥物的依賴。如果不積極應對生活壓力,就會繼續依賴藥物,甚至需要越來越多的劑量。
Q
身心科的治療僅限於藥物嗎?
藥物治療只是療程的一部分,能迅速改善您的身心症狀並恢復生活功能。此外,我們還提供心理諮商和rTMS等治療方式,這些方法將由醫師根據您的情況進行評估,以幫助您有效應對和化解生活壓力,達到根本治療的效果。
Q
第一次看身心科該跟醫師說什麼?
請不用擔心,放輕鬆,除了會引導您描述各種身心不適外,醫師還會詳細詢問您的生活壓力事件,這樣能更好地理解您的困擾,並制定更全面、適合您的診療計劃。